首页 > 市州动态 > 槐庭书院·秋瑾讲坛第1期——丁建国:九郎山是炎帝文化谱系中的一座“母祖神山”

槐庭书院·秋瑾讲坛第1期——丁建国:九郎山是炎帝文化谱系中的一座“母祖神山”

来源:中共湖南省委台办、湖南省政府台办 发布时间:2020-06-04
近日,《槐庭书院·秋瑾讲坛》首场讲座在秋瑾故居正式开讲,讲座特邀了中国农耕文化独立学者丁建国,为大家讲解株洲炎帝文化和九郎山历史起源。当天,前来参见听讲的团员青年们通过讲座进一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农耕文化独立学者丁建国

       众所周知,炎帝及炎帝文化是株洲市一张最闪亮的文化名片,蕴涵了悠久深厚的农耕历史与文化内容。而秋瑾故居是省文物保护单位、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丁建国认为选在这样一个文化与历史并重的地方开讲授课意义非凡。

       潜心研究炎帝文化近20载的丁建国综合考古、人文多种资料创作完成了百万字炎帝文化专著及相关研究文章,更加清晰和接近真实的在时间历史和空间范围上论述了炎帝及炎帝文化的原生性、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鲜明地提出了4个主要观点:华夏农耕文明始于万年前的湘江中上游;株洲是始祖炎帝故里和始祖炎帝陵寝地;始祖炎帝为女性;始祖炎帝是华夏民族祖先及文化符号的累积与发展。
丁建国认为,华夏农耕文化、文明万年前即已产生,湘江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包括沅江、赣江流域),最初的炎帝先民们在株洲地区以君子山为中心的醴陵、昭陵(渌口区)、容陵(攸县)、茶陵、炎陵之域,创造发明了最早的华夏民族和华夏农耕文化、文明,历史时间应在距今1—1.2万年,并从这里通过湘江将这种文化和文明传播到了长江、黄河流域。始祖炎帝是氏族、部落共同文化祖先与图腾祖先,是氏族、部落共同历史记忆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者、发明者,是不同历史时间华夏农耕族群、首领、祖先及文化符号的累积与发展。
 

       随后,丁建国分别从农业考古文化证据、九郎山先民的族属、九郎山民俗文化、九郎山神话传说、九郎山的得名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研究认为,九郎山地处考古稻作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有极其优良的农耕条件和族群定居迁徙的发展条件,远古先民自然应是饭稻羹鱼的水稻农业族群。九郎山的先民为越人、楚人、伏羲、女娲、神农之裔,属水稻农业族群,其民俗文化当然也是楚越伏羲、女娲、神农炎帝农耕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如“饭稻羹鱼”“鸟语鴃舌”“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椎髻纹身”“居干栏屋”“铣足凿齿”“好鬼神,喜滛祀”……春秋战国时为杨越人属楚,汉属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唐朝后逐渐汉化。


 
       关于九郎山的得名,丁建国研究指出,“九”作为象形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出现,即“肘”的本字,作为数词“九”是假借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在西周开始形成,主要来源西南土家语,而土家语又源于古越语。古越语言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水稻农耕语言,按照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母系水稻语言文字才是汉语言文字的语根、字根。古越语言文字学者们认为“九”在古越中读作“JU”(二声,拟鸟鸣),与“朱”“主”“君”“鬼”“神”“祖”“酋”“头”“首”“渠”“勾”等互文互义或复音缓读,如商代有“九侯”,又名“鬼侯”,“九”与“鬼”都是“JU”的音译。《越绝书》载:“越人称盐官为朱余。”《衡湘稽古》载:“炎帝自称朱余。”火神祝融(也称炎帝)也是“JU”的音译。同样,九郎的“郎”与九联用,同样是互文互义,复音缓读。在古越语地名中凡叫“九”,叫“JU”的地名,一般都可用“母祖神山”去解读(汉化地名除外)。


 
      讲座最后,曾为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24节气确立守护神的丁建国还对当天的“小满”节气进行了生动解读。他指出,小满节气守护神是蚕神。在蚕神界,神仙不止一位,称呼也挺多,有天驷星君、菀窳夫人、寓氏公主、嫘祖、马头娘、蚕姑、蚕花五神、青衣神等。丁建国动情地说:“今天有幸在鉴湖女侠秋瑾故居跟大家分享交流,心情十分激动。我认为,秋瑾女侠就是九郎山的女神,是值得大家恒久怀缅和传颂的巾帼英雄!”

       参与此次讲坛的嘉宾及单位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文星,区委常委、副区长丁步亭,省委办公厅团委、市文联、区委宣传部、区台办、区文旅体局、区文联、区关工委、团区委、中车株机公司团委、九方装备公司团委、绿色九郎公司、大冲村部分村民以及热心报名的市民朋友共计60余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不时发出会心微笑和阵阵掌声。与此同时,此次讲座还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累计有近5000人在线观看、点播回看。